第二百五十七章江山不易美人愁-《乱世谋凰》
第(2/3)页
————
证明四年注定不是太平的一年,东吴国灭,南伐未始,楚国首先展开攻势。年轻的帝王在两国相争之际,朝廷中各门豪强纷纷涌现而出。一个划时代的政论,摆放在皇帝面前。
夺权还未实行,迎来第二次诸位大臣求情分封。说到这里不得不说,大梁建国以来留下的公侯,各有封地。先帝二十多年大梁多是守成,并未有开疆拓土。多有功集一身不得封,其中重要人物便要提到丞相荀思展。
王安重病缠身辞去丞相之位,这位坐在丞相位置上十二年的老人,为大梁做出的功绩何其之大。新皇登基之初朝中有着,武有刘策,文有王安的一代佳话。此时借助扶龙之功,外加国丈身份一举坐上高位的丞相荀思展。请求皇帝封侯,此次封侯不单单是平定东吴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,更有先皇一朝立下大功的臣子,例如先丞相王安。
连续三日不曾上朝,皇帝萧殷得到兵工厂被毁,依旧没有停息长风军南下的决策。三日托病不上朝,但是攻伐南楚之事未曾放下。以在朝的老将,以及兵部大臣组成一个名叫军阁的小朝廷。此时大朝全部交给岳父荀思展去折腾,这位丞相很早便想参与到军中,奈何只关军事一概交由皇帝亲自批奏,直接越过内阁,送到军阁中交由皇帝亲自批阅。
这几日萧殷除了反感荀思展携带大臣一道道奏议,早已经烦透这位丞相大人。反感丞相的同时,册立太子只能一推再推。就算了礼部备好册封大礼,朝中大臣连番上奏,萧殷只有一个理由:“南楚未定,朕没有多余的心思。”
结束一天朝政,御书房内只有一个吏部尚书周恒。三十多岁的尚书大人,如今皇帝近臣,恩宠有加。两人商讨的只有一件事,一件迟迟未有决断的大事。剥夺豪门权势,回笼兵权交由皇家独裁。
萧殷听周恒消除门阀三策,无不点头。第一有功者赏,取消世袭罔替,无功者不得继承爵位,逐一递减。第二同意丞相荀思展,将有功之臣封候,有爵位者再升。
萧殷顿时问道:“刘策该如何。”
这个问题不止是萧殷担心,其实满朝文武都不知道如何册封刘策。按照大梁一直贯彻世代簪缨,刘策已经贵为一品公侯,出去四大国柱之外,刘策已经位极人臣。当年平定突厥未得封赏,
只有金银无数。
若是人人有封,那刘策又该封什么,难道真的要如梦境之中册封刘策为楚王,将楚国一分为二。周恒对此的见解是:“不封,将刘策军功依次封赏与刘策后人,入刘知命,刘知幸皆封国候。”
萧殷苦恼的说道:“爱卿此事再议,将今日所议拟成奏章,交由丞相,朕再做定夺。”
周恒恭首一拜走出御书房,心中有些猜不透皇帝的想法。似乎皇帝所关注的只有南边的战事,依旧想用之前拟定的方案,将四大世家以及各家门阀小辈全部葬送在南楚国度。正如此时全国各地门阀,精英一辈不是在平南大军之中,便隶属于长风军。唯独一批以文治立家门阀,反而让萧殷一时间难以控制。
其中以荀思展为首,大批文官对吴地的治理,一个个抒发己见,朝中一片祥和。在祥和的之下,隐藏着无底深渊。萧殷看在其中,王安在不在便是另一个朝廷。
萧殷第一次认识到先皇重用寒门,靠着门阀拥立登基,萧殷想着打压门阀,却是一步错步步错。门阀翻涌而出,一个个老东西向着荀思展靠近。萧殷不得不隐忍,恨不得将丞相斩首。
看着周恒离开萧殷静坐沉思,回想这几年所做的事。登基第二年平定东吴,内政依旧按照丞相王安所定,门阀重新登上朝堂。以平南大军,将大批子弟投入军中,大肆开站科举。可是现在发现,近几年科举所得人才,多是官家子弟。唯独张文正一人是靠着文采博众,这还是第一次科考。说起来张文正的状元,有没有人是看在文宗双裳脸色行事,也未尝可知。
第(2/3)页